1、膝关节术后早期肌力怎么练
膝关节术后早期就应当进行各种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肌肉萎缩,促进康复。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肌肉力量练习方法。
第一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等长收缩):
如果不是伸膝装置的问题(如髌腱断裂,髌骨骨折或股四头肌肌腱断裂),那么术后第二天就应当进行大量的股四头肌静力收缩。通常收缩5秒放松2秒为一次,每日总量500-1000次。
第二直抬腿和侧抬腿:
但是如果抬腿时不能完全伸直,则应当再从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起,否则容易引发危险,尤其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伸不直的直抬腿容易造成前叉松弛。
抬腿通常每次坚持到力竭,然后下来休息几十秒钟再进行下一次,每天每个角度30次左右。
第三静蹲:
早期的静蹲要靠着墙,这样比较稳定,要点是双脚与肩同宽,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放正不可内扣,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挺胸抬头,不要憋气。为了安全也可以在屁股下面放一个凳子。同样每次都要蹲到力竭,通常大部分人都可以蹲1-2分钟。通常10次一组,每天2-3组。有的人可能蹲到某某一个角度比较疼那么就换一个角度蹲,比如60度疼,那么就改为70度或50度蹲。
肌力增强后会保护关节,从而减少再受伤的风险。然而肌力练习也是比较枯燥乏味而且有些痛苦的,有的患者朋友会半途而废,那么今后关节的功能也不会太好,为了能够早日重返生活重返赛场,咱们还是要加油努力练习肌力
2、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重返运动标准是什么
很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都会问医生或者康复师,“医生,我什么时候才能运动?”、“医生,我手术一年了,能打比赛了吧?”、“医生,我康复了半年,感觉肌力、活动度都很好,能不能去打球?”。。。那么,要康复到什么程度才能重返运动呢?今天为大家详细解答。
一些叉友认为,我手术已经一年了,或者我系统康复半年了,感觉良好,就可以重返赛场了,其实不然。贸贸然的重返运动,只会增加再次受伤的几率。有文献研究报道,ACL患者重返运动后同侧移植物再次断裂率为7.9%,对侧ACL受伤率为12.5%。因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要重返运动、重返赛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过程,而是要通过手术医生、康复治疗师、患者本人三方共同评估,才能做出最终决定的。
重返运动前,手术医生需要通过影像学判断组织生长(腱骨愈合、韧带生长一般需要10个月到1年)情况,评估患者膝关节的临床体征、症状,是否达到临床痊愈标准。康复师通过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功能表现等功能性问题,是否达到重返运动的标准。最后,患者本人也要评估自己的心理状况,患侧肢体是否能完全发力,是否做好重返运动的心理准备。
以下是重返运动的详细标准:
临床标准:

(Kneelax膝关节稳定测试)
功能标准:
(康复师为足球队运动员梅方进行重返运动前的肌力评估)
因此,叉友们想要重返运动,在手术后一定要进行系统康复,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训练,重建膝关节的功能。同时,在重返运动前一定要和手术医生、康复师一起评估膝关节的临床、功能、心理情况,避免贸然复出导致的再次损伤,这样会更加痛苦。
3、膝关节损伤引起膝关节疼痛
1、脂肪垫劳损
脂肪垫充填于膝关节前部的间隙,有加强关节稳定和减少摩擦的作用。脂肪垫劳损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外伤或者是长期摩擦引起脂肪垫充血、肥厚并发生炎症,与髌韧带发生粘连,从而使膝关节活动受限。这种损伤多发生于经常步行、登山或者蹲起运动较频繁的30岁以上人群。患者会觉得膝关节疼痛,完全伸直时疼痛加重,但关节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劳累后症状明显。
2、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损伤是运动员的一种常见损伤,在下肢负重,足部固定,膝关节微屈时,如果突然过度内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排球运动中,队员在防守时突然转身鱼跃救球的动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损伤会有明显的膝部撕裂感,随即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走路跛行。关节表现出肿胀和滑落感,并且在关节活动时有弹响。
3、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膝关节滑膜是组成膝关节的主要结构之一。滑膜细胞分泌滑液,可以保持关节软骨面的滑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由于外伤或过度劳损等因素损伤滑膜,会产生大量积液,使关节内压力增高,如不及时消除,则很容易引起关节粘连,影响正常活动。患者会感觉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滑膜有摩擦发涩的声响。疼痛最明显的特点是当膝关节主动极度伸直时,特别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运动时,髌骨下部疼痛会加剧,被动极度屈曲时疼痛也明显加重。
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这种病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居多。超重负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膝关节会肿胀而疼痛,有时活动关节会有摩擦音。膝部可能出现内翻畸形并伴有内侧疼痛。
5、膝关节韧带损伤
膝关节微屈时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如果此时突然受到外力导致外翻或内翻,则有可能引起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临床上内侧副韧带损伤占绝大多数。以这种损伤为例,患者会有明确的外伤史,膝关节内侧疼痛、压痛,小腿被动外展时疼痛加剧,膝内侧有肿胀,几天后会出现瘀斑。膝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
6、运动不当
有些老年人喜欢登山,但如果没做好准备活动或运动量太大,也可造成关节疼痛。特别是身患关节滑膜炎或骨性关节炎的人,更容易引起关节疾病发作或加重。在登山运动中,下山时,全身的重量完全加在一侧膝关节上,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是正常站立时的数倍。人们上下楼梯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7、不良走路习惯
例如经常穿着不合脚的鞋或穿着拖鞋、高跟鞋长距离行走,会使膝关节长时间处于非正常的受力状态,造成膝关节慢性损伤,引起膝关节疼痛。
4、腰椎、腰椎或髋部疾病引起膝关节疼痛
支配下肢的神经有三条,它们是股神经、坐骨神经和闭孔神经。人们对坐骨神经痛很熟悉,在许多人看来,坐骨神经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代名词。而对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就感到陌生了。其实,腰椎病变如果影响到股神经和坐骨神经就会引起下肢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疼痛、肌肉萎缩、酸胀感、发凉、麻木、怕冷、沉重和疲劳感。股神经来自上腰椎,支配到膝关节的内侧和下肢的前面,股神经所经之处的组织发生病变均可引起膝关节疼痛。从临床经验来看,由于上部腰椎病变累及股神经而引起的膝关节疼痛等症状屡见不鲜,大部分膝关节疼痛患者均可在腰骶部、臀部外侧(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小肌)髋部的和腹股沟(内收肌群)处查到明显的压痛点,对这些压痛点进行强刺激推拿或银质针疗法治疗,均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也存在膝关节疼痛、酸胀等症状,当腰椎间盘突出治愈后,膝关节疼痛症状也会不治而愈。
日常生活中,多数膝关节疼痛并不是由外伤所引起。膝关节长时间受凉和巨大的温差是导致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秋天,冷暖交替之际,低温或巨大的温差会导致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膝关节疼痛。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尽可能地保暖,可以采用热敷的办法;其次就是降低运动量,让关节得到休息。如果以上方法不能使膝关节疼痛有所好转,那么就要去医院就诊,明确膝关节疼痛的原因,以便正确处理和治疗。
5膝关节基本了解
1、膝关节的骨骼
胫骨:对支持体重起重要作用,为小腿骨中主要承重骨
髌骨:缓解运动时骨骼和肌肉之间的摩擦,保护膝关节
股骨:股骨是人体最重要的骨骼,股骨头更为重要,人的直立行走、活动、劳动都依靠股骨头的支撑作用。所以股骨头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腓骨:与胫骨一起起着负重的作用,大概为五分之一的重力
2、膝关节的韧带
膝关节的关节形状决定了它的稳定性差,需要链接于骨骼的韧带提供力量与稳定性方面的支持。
膝关节周围有4条主要的韧带来保持关节的稳定。
膝关节两侧的内外侧副韧带限制膝关节的过度侧向运动。
前后十字韧带,在不限制胫骨在膝关节处前后摆动的前提下,防止胫骨和股骨出现过度的向前和向后水平位移。
3、膝关节周围的筋膜
髂胫束是一条长长的筋膜,是固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之一。
4、膝关节的肌腱
膝关节有两条主要的肌腱——股四头肌肌腱和髌腱。将肌肉联接于骨骼,稳定膝关节
5、膝关节的半月板和软骨
提供缓冲——减小作用于关节软骨的压力、预防关节退化
提供额外的稳定——增加与股骨的接触面积,为膝关节提供额外的稳定作用。
吸收震荡、润滑和营养——防止骨骼之间摩擦,使关节润滑液分布的更均匀,可以为两侧的骨骼提供营养和润滑。
6、肌肉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保持关节良好的排列与产生活动。
股四头肌有四个头,负责膝关节从弯曲至伸直的过程。
腘绳肌由3快肌肉组成,负责膝关节从伸直至弯曲的动作。
7、关节囊
主要起润滑作用
8、滑囊
缓冲和减少肌肉、骨骼、肌腱和韧带磨损的功能。
9、滑膜皱襞
6什么髂胫束综合征
髂胫束综合征(ITBS)经常出现于跑步、竞走运动员及自行车、登山爱好者。
髂胫束是从髋部开始伸延并覆盖膝关节外侧到胫骨外侧表面的一个结缔组织腱,上方连接臀大肌、阔筋膜张肌等肌肉,是固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之一。髂胫束的功能是阻碍胫骨内旋、伸直膝关节和髋关节外展。你可以把髂胫束想象成是一根巨大的橡皮筋,连接了你的大腿与小腿外侧。在髂胫束与股骨外上髁之间有滑囊,是用以润滑髂胫束的滑动,减少其与股骨的摩擦。
症状:
大腿外侧靠近膝关节的部位有可能出现肿胀,膝关节外侧筋膜明显的人发生肿胀时,可能轻微的盖住筋膜,使筋膜变得没平常明显。
膝关节外侧局部锐痛,有时疼痛到不敢弯曲膝关节
如果在在走路时避免屈膝,把膝锁死,膝关节旁边的疼痛会明显减少。
原因:
1.由于不良的训练习惯和/或解剖上的异常及其他一些因素共同导致髂胫束过度受压
2.紧张的髂胫束在膝关节做伸膝屈膝的动作中不断的摩擦股骨外上髁
3.髂胫束与股骨外侧髁之间的滑囊发炎从而产生疼痛
4.没有进行足够的训练前热身和训练后拉伸放松,髂胫束过度紧张
5.臀中肌等髋外展肌力量过于薄弱
处理方式
第一、急性阶段
1、冰袋冰敷
看图操作,保持约15分钟
2、放松阔筋膜张肌
仰卧屈膝自我放松阔筋膜张肌
要点:要保持双膝弯曲,减少下背弓起,用手指按压骨盆两侧、腰以下的阔筋膜张肌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按压3--5分钟,左右交替
3、蚌式练习
臀肌的募集,特别是髋外展肌
要点:侧卧,头,臀部和两腿的脚后跟在一条直线上,腹部收紧
训练要领:腿用力打开始呼气,腿下放时吸气。腿向上打开后要保持1秒,重复三组,每组15个,左右交替。
常见错误:腿向外打开时骨盆晃动
4、俯卧股四头肌的伸展
要点:一手后拉同侧脚背,尽量将脚靠近臀部,如果感觉腰背部有压力,可以在腹部下面垫毛巾。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保持静态的伸展约5次,每次保持15秒,左右交替。
第二、慢性阶段
1. 股四头肌站姿交叉伸展
要点:身体直立,收紧腹部,可手扶椅子或固定物来稳定身体。手和腿要交叉,就是说,左手要拉右脚脚踝上方,脚后跟要尽量贴近臀部。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保持静态的伸展约5次,每次保持15秒,左右交替。
常见错误:手不是拉住脚踝上方,而是放于脚背和脚趾
2、起跑式股四头肌伸展
要点:用毛巾垫于膝盖下方,手拉住足背,把脚后跟拉向臀部。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保持静态的伸展约5次,每次保持5秒,左右交替
常见错误:腹部没有收紧造成腰椎向前弯曲
3、日式股四头肌伸展
要点:跪坐。两臂身后支撑,收紧腹肌。小腿的前侧和足背贴于地面,把身体的重心慢慢往后移直至大腿有伸展的感觉。
注意:不适合股四头肌紧张的人,初学者和膝关节、踝关节疼痛的人。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保持静态的伸展约5次,每次保持15秒
常见错误:可能感觉手腕有压力,腰椎过度前驱。
4、用手掌根的位置放松髂胫束
要点:对侧手扶住膝关节,掌根按向大腿外侧的中间部分,按的时候可以花圈。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用力按大概3--5分钟,左右交替
常见错误:按的时候肩部过分紧张。
5、单腿泡沫轴髂胫束放松
要点:前臂和脚支撑身体重量,收紧腹肌,泡沫轴要压到大腿侧面的压痛点,并且上下微微滚动。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滚动约5--10分钟,左右交替
常见错误:支撑手的肩没有固定,应向下沉,避免耸肩。
6、双腿泡沫轴髂胫束放松
要点:双腿放于泡沫轴上,重量增加后放松的效果更明显。要压到大腿侧面的压痛点,并上下微微滚动。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滚动约5--10分钟,左右交替。
常见错误:没有收紧腹部导致腰部压力增加,及身体不够稳定。
7、双腿支撑,泡沫轴放松股四头肌
要点:用前臂支撑,收紧腹部,把泡沫轴放于股四头肌的压痛点,并前后微微滚动。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滚动约10--15分钟
常见错误:支撑手的肩没有固定,应向下沉,避免耸肩。
8、单腿支撑,泡沫轴放松股四头肌
要点:将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的上面,增加压力。在压的过程中,泡沫轴要压到大腿前面的压痛点,并前后微微滚动。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滚动约10--15分钟
常见错误:支撑手的肩没有固定,应向下沉,避免耸肩。
9、髌骨内推
要点:把枕头或毛巾放于膝关节下方,让大腿可以放松,用大拇指把髌骨往中间推,应感觉到髌骨在动,做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疼痛。‘
训练要领:大概每一秒一次,保持约1--2分钟。
常见错误:用力的方向不对,髌骨没有移动,只有皮肤在动。
10、推门框
要点:找一个固定物,如墙或是门框。保持骨盆稳定。要训练的一条腿屈膝,把毛巾放于膝的外侧,用力把毛巾顶住保持5秒一次。
训练要领:放松呼吸,重复15次。
常见错误:骨盆不稳,向屈膝侧倾斜。
2膝盖骨功能问题以后,许多 作用更都是有非常大的活动限定的,那麼怎样开展一些自身康复治疗的锻练呢,下边就对于那样的一些病人开展一些康复治疗锻炼方法,期待可以协助大量的病症病人,一旦得了膝盖骨功能问题以后,一些活动都是有一些限定,积极主动的康复治疗有益于患者修复活动。
7自身康复治疗
1、座位曲膝,在部分涂上疏筋活血化瘀剂后,用两手大拇指、手掌心或大小鱼际对患膝盖骨周边软组织和穴道开展揉、摩、推、滚、拍、点穴术等自身放松疗法,医治能量慢慢增加,使骨节周边造成风感,但以不造成部分疼痛为宜,该医治持续時间5分鐘,随后挺直膝盖骨再作髌骨上下左右载荷5分鐘。
2、病人以高座位(双足离地)小腿肚悬架位,运用自身净重牵引带开展小腿肚前后左右晃动、上下转动划弧各200次,并慢慢扩大健身运动范畴和頻率(以轻微骨节、肌肉酸胀为宜)。健身运动中如出現身体疼痛或运动后剧烈疼痛持续30分钟以上时,尽可能降低训炼频次和抗压强度。
3、自身加剧牵引带,病情恶化病人取高座位,膝盖骨曲屈,在患侧鞋底子粘固2-5Kg吊物(如钢块)等做为训练鞋开展牵引带训炼,每一次30分钟。此方法也可以立即用以一般病人的“小腿肚前后左右晃动、上下转动画弧”治疗法中,则功效更优。
4、防止久站、久蹲、久跪及其负重下的膝盖骨过伸过屈和运动过量,留意膝盖骨防寒保暖,开展精神支持疗法并适度调节营养结构、适度补钙补锌。
膝关节痛以后能够 开展以上的好多个康复治疗的,大家都了解来到那样的病症如果不立即的做康复治疗得话,那麼活动受到限制很长期便会丧失作用的,因而需要靠一些恒心来进行那样的自身康复治疗锻练,以做到膝盖骨的活动修复。
8伤筋动骨100天,可不是让你躺100天!
伤筋动骨100天“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这句话有无道理,从中我们得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骨折患者伤筋动骨100天指的是人体肌腱肌肉组织以及骨骼组织的损伤,初步愈合的时间一般是3个月的时间,这就是伤筋动骨100天的意思。以骨折为例,骨头损伤以后,一般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临床愈合。所以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伤筋动骨100天可不是让你躺100天哦!
不能一直躺着虽然说伤筋动骨需要休养三个月,但是也不能绝对静养,在恢复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进行康复训练,如果不进行锻炼,后期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感染,甚至肌肉萎缩的问题。“伤筋动骨一百天”不能理解为让伤筋动骨的患者一百天不动弹,而是应该利用好这一百天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伤筋动骨的患者要充分了解自己病情的阶段,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循序渐进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9[膝关节康复系列] 外侧副韧带损伤
外侧副韧带损伤:
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外侧局限性疼痛,腓骨小头附近肿胀,皮下淤血,局部压痛,膝关节活动障碍,有时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加强股四头肌、腓肠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以及恢复正常生物力线可有效缓解膝关节负担,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参考康复训练方案
早期
1踝泵训练
动作要点:
1.仰卧位
2.将双侧脚置于床外,患侧足垫高并在足背面套一弹力带,并向足背面施加适当拉力
3.做背屈动作
2股四头肌训练
动作要点:
1.患者仰卧位
2.将患侧腿伸直,对侧腿弯曲,
3.将一毛巾放置于患侧腘窝下部
4.让患者做股四头肌发力,膝盖向下
3髋关节后伸
动作要点:
1.俯卧位
2.将患侧腿伸直,保持下肢伸直,臀肌发力整体上抬
4直腿抬高
动作要点:
1.仰卧位
2.将患侧腿伸直,对侧腿弯曲
3.收缩股四头肌,直至患侧腿有轻微幅度的抬高。
5外展训练
动作要点:
1.侧卧位
2.患侧腿在上,对侧腿屈曲
3.患侧腿勾脚(跖屈)外展向上抬
参考康复训练方案
后期
1臀桥
动作要点:
1.仰卧位
2.屈膝,双脚间距略大于肩宽,略向两侧分开,双臂向两侧分开放在地面上
3.臀部夹紧发力,撑起身体,使身体从侧面看成一条直线。
2负重靠墙静蹲
动作要点:
·站立位
·背部靠紧墙面,双腿分开,与肩同宽
·双膝屈曲90-150度,双手自然下垂,手拿适宜重量的壶铃,维持30s-2min
3软榻单脚站立
动作要点:
1.站立位
2.双手叉腰,一只脚站立在软榻上
3.微屈膝,核心收紧,避免膝关节内扣
10缝匠肌为什么称为“缝匠肌”
缝匠肌是人体最长最薄的一条肌肉,起始点是在髂前上棘,然后朝内下方附着于胫骨上端前缘。
当近端固定时,它的功能是使腿部弯曲,负责将膝盖举起、放下与盘腿的动作也就是翘二郎腿时会用到的大腿肌肉。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屈膝关节
外旋髋关节
屈曲外旋髋关节
肌肉的触诊定位
缝匠肌的远侧部内侧面观
膝关节半屈
缝匠肌的远侧部内侧面观
检查者带动膝关节至完全伸直位,同时轻微使髋关节旋外。在膝关节的内侧,检查者双手之间的突起即是缝匠肌肌腹。
股部的缝匠肌
股部的缝匠肌
触诊手法同图3。缝匠肌(1)松弛时是平坦的,并在股部的前面和内侧面之间形成一条沟。缝匠肌内侧毗邻内收肌群(2),其外侧远侧端毗邻股内侧肌(3)、近侧端毗邻股直肌(4)。
缝匠肌的近侧部
缝匠肌的近侧部
检查者用左手指钩紧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2)之间的凹陷,将缝匠肌推向内侧。图5中部显示髂腰肌(3),耻骨肌(4)位于缝匠肌的内侧。
因为它是人体最长的一条肌肉,所以容易拉伤,尤其是在做高冲击运动时特别出现,如打篮球、网球等。某些运动需要重复做髋部内收或是双脚交叉的动作,也容易造成缝匠肌过度使用,例如足球射门、溜冰,或打高尔夫球等。究竟为什么这条肌肉叫做缝匠肌呢?
缝匠肌名称由来
缝匠肌名称由来有四个:
第一个,在还没有缝纫机的年代,裁缝师多半盘腿坐着缝衣服,刚好就是缝匠肌做的动作,所以以此命名这条肌肉。
第二个由来是裁缝师在测量一件裤子的长度时,通常会从胯下量到裤脚,而这拉卷尺的动作与缝匠肌的走向与很雷同。
第三是由于这条肌肉很长,酷似裁缝师的皮尺一样。
最后的原因是裁缝师在使用旧式缝纫机时,需要不停地往身体中线蹬踩踏板,而这个动作常须用到这条肌肉出力,久而久之,裁缝师这条肌肉会变得比较发达,因此而得名。
现代人常翘二郎腿,常使得缝匠肌过度使用,这类患者行走时感到些许不适,但做快速动作,如跑步,会感到剧烈刺痛。疼痛部位在大腿内侧靠近膝盖部分,甚至连膝盖内侧亦感疼痛。患处有轻微的肿胀,按压会有疼痛感,且不论牵拉或给予阻力,都会让患者感到疼痛。缝匠肌受伤后,通常会出现翘脚困难,行走时不适,或是抬脚要穿裤子等困难。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肌肉纤维化,甚至有肌腱钙化的可能,所以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有时做完运动后,会出现翘二郎腿动作困难,通常代表缝匠肌有受伤。因此在下次运动前,可以伸展缝匠肌,当作热身(动态伸展时),或是作为运动后的收操动作(静态拉伸时)。那平时该如何伸展缝匠肌呢?见下图
11文献分享 | 半月板桶柄状撕裂全内与内向外两种修复手术的疗效比较
文章摘要
背景
在有限的数据内比较全内和内向外半月板修复技术的结果
目的
为了评估使用全内与内向外技术对半月板桶柄状撕裂进行手术修复后的失败率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2003年至2013年间在同一机构接受全内或内向外技术修复的半月板桶柄状撕裂患者进行分析。共有28例使用第二代全内缝合器械修复和42例采用由内而外的技术修复的半月板符合纳入标准。根据年龄、性别、撕裂偏侧、边缘宽度和伴随的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进行严格的倾向匹配,共有40名患者平均分布在两种修复技术之间进行比较。随后分析了术前和术后IKDC和Tegner评分以及体检结果。
结果
接受了半月板全内技术修复的20例患者(14例男性,平均年龄23.7±6.7岁)与接受内向外技术修复的20例患者(男性15例;平均年龄22.5±7.6岁)成功匹配,平均随访时间4.4年(范围2.5-7.4年)。在随访过程中,四例(20%)全内修复和四例(20%)内向外修复失败(P >0 .999),平均失败时间为2.7年(范围1.3-4.4年) )和5年(范围为0.8-7. 5年)(P =0 .2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临床复发率呈下降趋势,与修复技术无关(危险比,0.86;P=0.056)。两组整体或按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撕裂复杂性、边缘宽度、单独与伴行ACLR或内侧与外侧修复进行分类时,两组之间的Tegner得分,IKDC得分或运动范围均无明显差异。全内组没有并发症,而内向外组中只有10%的轻度并发症发生(P = 0.49)。
结论
总体而言,在严格匹配的具有类似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患者中,采用内向外修复技术和全内修复技术,可在短期至中期随访中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
12文献分享 | 根据半月板撕裂的解剖区域进行由内而外的半月板修复临床结果
背景
半月板内血管的分布有着明显差异,逐渐减少的血液供应可能表明不同的撕裂愈合能力取决于所处受影响的半月板区域。
目的
观察3个半月板血管区域半月板由内而外修复后的效果。
方法
如果患者在2010年至2014年间由一名外科医生进行了由内而外的半月板修复,并且至少接受了2年的随访,则将其纳入研究。根据术中评估期间确定的半月板撕裂位置(红-红,红-白和白-白区域)将患者分为3组。在最后的随访中获得了患者报告的结果得分。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73例患者(平均年龄33.6±14.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9±0.9年。无论半月板撕裂位置如何,所有患者从术前到术后半月板由内而外的修复均获得了显著的改善。与在白-白区进行半月板修复的患者相比,在红-红区和红-白区进行半月板修复的患者术后Tegner、Lysholm、Western Ontario和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 得分显著增加(P<0.05)。接受急性修复(≤6周)的患者在Tegner活动量表(急性:5.8±2.2;慢性:4.6±2.2;P=0.001)和Lysholm评分(急性:85.6±13.3;慢性:80.8±13.5;P=0.025)上的改善明显高于接受6周以上损伤治疗的患者,而无论半月板撕裂区如何,手术时股骨髁软骨损伤Ⅳ级的患者与软骨损伤Ⅰ至Ⅲ级的患者相比,其结果明显较差。3例(1.7%)患者随后接受了由内而外的翻修,3例(1.7%)患者进行了部分半月板切除手术。
结论
接受了由内而外的半月板修复手术患者在至少2年的随访中,无论半月板撕裂区如何,主观结果都有显著改善。对于所有3个血管区都有可能修复的半月板撕裂,建议采用由内而外的半月板修复手术,但是,在没有全层股骨髁软骨损伤的情况下,在红-红和红-白区进行急性修复,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13文献分享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中的自体腘绳肌移植:13年前瞻性研究深度探索关于人体测量因素和移植物尺寸的手术趋势。
背景
小直径的自体腘绳肌移植与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移植失败有关。真正符合理想尺寸标准的自体腘绳肌移植的频率仍然未知。
目的
对一大组患者进行检查,(1)评估一大组外科医生之间的尺寸差异,(2)确定最能预测自体腘绳肌尺寸的患者因素。
方法
由11位外科医生在1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共1681例使用自体腘绳肌移植重建ACL的手术进行了分析。提取患者的人口统计资料(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性别)和术中细节(包括移植物直径和股线)。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使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移植物大小相关联,并为腘绳肌移植物大小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
该研究中患者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分别为172.7 cm和80.1 kg;59%的患者是男性。胫骨末端和股骨末端的腘绳肌自体移植物的平均直径分别为8.4 mm和8.2 mm。总共55.1%的移植物≤8 mm。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显示,身高,体重,性别和使用≥5股股线与移植物尺寸相关(P <.001),而年龄则不相关。基于统计相关因素的预测多元模型显示出适度的相关性(r = 0.39,R 2 = 0.150),阐明了预测方程,并证明身高是移植物尺寸的最大决定因素。
结论
在外科医生术中发现了移植物尺寸分布的明显差异,并且超过一半的移植物没有达到重建自体腘绳肌前交叉韧带(ACL)的理想大小。包括人体测量因素的预测方程可能能够提供预期的移植物尺寸。通过术前考虑人体测量因素-最重要的是,身高-以及为可能的扩张做准备,增加股线或替代移植物来源,可以降低早期移植物衰竭的风险。
14文献分享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中的移植物隧道不匹配:测量隧道长度和关节内距离的可靠性
文章摘要
背景
使用关节镜技术进行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外科医生持续面临着一项技术挑战是移植物隧道不匹配的问题。如果可以可靠的预估胫骨隧道和关节内的距离,则外科医生可以调整股骨隧道的长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移植物与隧道的不匹配。
目的
为了确定以下各项的关节镜测量是否可靠:股骨隧道距离(FTD),胫骨隧道距离(TTD),关节内距离(IAD)和总距离(TD;这三个测量值的总和)。假设术中测量这些距离是可靠的。
研究设计
对照实验室研究。
方法
八名接受过运动协会培训的骨科医生对7具钻有股骨和胫骨隧道的尸体膝关节上进行了关节镜下FTD、TTD、IAD和TD的测量。每位外科医生使用按钮式深度计进行两次测量。随后,通过内侧髌旁入路测量每个参数。最后,对每个膝关节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由肌肉骨骼放射科医生测量FTD、TTD和IAD。计算关节镜测量值的间和内的信度,以及关节镜测量值与开放测量值和CT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第1组对第2组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明显缩短(7.3 ± 16.3 对 16.0 ± 30.3 月; P < 0.05),同样从活性上也显著升高(7.6 ± 1.4 vs 7.1 ± 1.2; P < .05; 95% 可信区间1.2-13.7)。两组术后旋转移位试验阴性率相似(87%对81%)。根据KT-2000型关节测量仪测定的膝关节前稳定性,第一组明显优于第二组(1.0+0.8 vs 1.3+1.0 mm;P<0.05)。ACL移植物断裂第1组1例(1.1%),第2组7例(7.1%)(P<0.05)。回归分析显示,保留残体可降低移植物断裂的可能性(优势比为11.2;95%可信区间,1.2-101.7)。
结论
测量者间信度是FTD为0.8,TTD为0.89,IAD为0.61,TD为0.76(范围0.54-0.93)。测量者内信度是FTD为0.94,TTD为0.97,IAD为0.83,TD为0.93。关节镜下和开放测量之间的相关性是FTD为0.9,TTD为0.94,IAD为0.4,TD为0.84。关节镜下和CT测量之间的相关性是FTD为0.85,TTD为0.92,IAD为0.71。
临床相关性
可靠的测量TTD和IAD可以潜在的允许对FTD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关节镜对ACL重建中的移植物隧道不匹配。
15文献分享 |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过程中保留ACL残体临床效果表现良好并可减少后续移植物断裂的可能性
文章翻译
背景
虽然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技术保留残余组织已被证实有效,但是完全保留会很困难,对其临床用途及优势也是知之甚少。
目的
比较保留和不保留ACL残体时ACL重建患者的临床结果。
研究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
在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间接受ACL损伤手术治疗的372名患者中,154例没有剩余可识别的韧带组织,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试图在剩下的218个病人中尽可能多的将ACL残余组织保留,这些患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是将残余组织保留的(第1组,n=85)和一组是未将残余组织保留的(第2组,n=98)。至少对患者进行了24个月的随访。对于两组移植物断裂可能性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第1组对第2组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明显缩短(7.3 ± 16.3 对 16.0 ± 30.3 月; P < 0.05),同样从活性上也显著升高(7.6 ± 1.4 vs 7.1 ± 1.2; P < .05; 95% 可信区间1.2-13.7)。两组术后旋转移位试验阴性率相似(87%对81%)。根据KT-2000型关节测量仪测定的膝关节前稳定性,第一组明显优于第二组(1.0+0.8 vs 1.3+1.0 mm;P<0.05)。ACL移植物断裂第1组1例(1.1%),第2组7例(7.1%)(P<0.05)。回归分析显示,保留残体可降低移植物断裂的可能性(优势比为11.2;95%可信区间,1.2-101.7)。
结论
保留前交叉韧带(ACL)的残余组织有利于功能恢复并减少初次重建后移植物断裂的可能性。
16后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
“
本文摘自运动医学领域权威期刊Sports Medicine and Arthroscopy Review, 由RKyle Martin, Heath P Melugin, Benjamin Freychet, Aaron J Krych, Michael J Stuart, Bruce A Levy等于2020年3月撰写。PCL损伤在临床治疗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最佳的手术技术的选择、骨道的定位、移植物植入张力及固定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文章介绍了后交叉韧带重建技术不同的手术方法和移植物选择。
文章摘要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有不同的手术方法和移植物选择,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transtibial和tibial inlay技术,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法,以及自体和异体移植;常用移植物有同种异体跟腱和自体骨-髌腱-骨。然而,不同的手术方法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手术损伤。因此,最佳的手术方式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全内技术被描述为transtibial技术,使用可调节悬吊系统固定,而不是同时在股骨和胫骨上通过隧道固定。这项技术保留了更多的骨量,并减少在多韧带重建或合并半月板手术中隧道融合的风险。本文概述了PCL重建不同的手术方法和移植物选,并详细描述了作者首选的全内PCL重建技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FIGURE 4. View from View from the anteromedial portal showing the guide pin placement in the center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terolateral bundle footprint. Arrow demonstrates the femoral PCL footprint. Reprinted from Prince et al.18 Copyright, 2015 Arthroscopy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 Winston-Salem, NC. All permission requests for this image should be made to the copyright holder.
结论
文献结论指出,全内PCL重建技术优于其他手术方法。采用胫骨钻孔而非全长隧道保留了更多的骨量并且减少了隧道融合的风险。同时,全内重建技术将移植物放置在PCL胫骨足印处,避免了“杀手转弯”的锐角弯度;临床结果显示,与固定带袢钛板装置相比,可调钛板具有生物力学优势,并使得移植物保持张力。
17文献分享 | 全内单束和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运动学比较
“
本文献摘自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杂志,由Tsai, Andrew G 、Wijdicks, Coen A、 Walsh, Michael P 、LaPrade, Robert F 等人于2010年撰写;当时,单束与双束ACL重建在改善膝关节稳定性方面的功效已被广泛讨论,但尚未评估全内单、双束ACL重建的生物力学。本篇文献旨在研究全内单束和双束ACL重建在功能恢复和运动的差异。
假设
与单束全内ACL重建相比,解剖式双束全内ACL重建将更有效地恢复膝关节运动学,尤其是旋转稳定性。
方法
使用七对新鲜冷冻的人膝标本。使用88N的前抽屉和后抽屉力,5 N·m的内外旋转力矩,10 N·m的外翻和内翻力矩测试膝关节,并结合5 N·m的内旋转和10 N·m的外翻力矩进行模拟在0°,20°,30°,60°和90°屈膝时的枢转,用Polhemus电磁跟踪系统测量了响应于外部负荷的膝关节运动。首先以完整状态测试膝关节,然后将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切开,接着再将两个束均切开。随后,进行7个单束和7个双束全内ACL重建。
结果
单束和双束全内ACL重建术均恢复了后抽屉、内翻/外翻旋转以及内部/外部旋转运动的膝关节运动学。单束全内ACL重建后,与20°,30°和60°屈曲时的完整状态相比,模拟枢轴移位测试期间的前移明显更高。在模拟枢轴移位期间,双束全内ACL重建与完整膝关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与单束ACL重建相比,在模拟枢轴移位测试期间,双束ACL重建在恢复正常的膝关节旋转运动方面有显著改善,在其他膝关节负重条件下无显着差异。
临床相关性:全内重建中,双束ACL重建术可能比单束ACL重建术具有更好的旋转稳定性。
18文献分享 | 半月板前内侧根部创伤性撕脱伴有PCL损伤
背 景
前内侧半月板的根部撕脱(AMMR)的发生率很低,尤其是同时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报道。这项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分享我们对于AMMR创伤性撕脱合并PCL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病例介绍
本文报道了一名26岁的男性患者,被诊断有AMMR伴有PCL损伤。关节镜术后,他的症状有所缓解,功能得以恢复。
结 论
前侧半月板根部损伤相对少见,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磁共振影像学的表现进行初步诊断,然后通过关节镜进行确诊。关节镜下缝合受损伤的半月板前角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9文献分享 | 急性前交叉韧带撕裂中韧带残端的愈合因子基因表达更高
关于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与残端保存的问题,以及阐述相关的潜在优势的文章已经不计其数,相信大家对此类论题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时间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文章,主要是研究关于ACL残端愈合的潜在因素的基因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希望该文献能帮助大家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时机上获得更多、更合理的判断依据。
文章摘要
实验假设
ACL 残端韧带愈合因子的 mRNA 表达在急性撕裂(受伤后 3 个月)中高于中间(3-12 个月)和慢性(>12 个月)损伤。
研究设计
受控实验室研究。
方法
利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手术重建过程中46个ACL残端活检中21个与韧带愈合因子相关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样本根据受伤时间分为3组:急性(受伤3个月;n = 19个月)、中间(3-12个月;n = 12个月)和慢性(>12个月;n =15)。通过苏木精和曙红、CD-34和S-100染色,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评估。
结果
与慢性损伤(>12个月)相比,ACL残端中COL1A1、COL1A2、COL3A1、COL5A1、COL5A2、COL12A1、LOX、PLOD1和TNC基因在急性(受伤3个月)中表达能力更大。与中间组(3-12个月受伤)相比,COL1A1、COL5A1、COL12A1和TNC基因在急性组也表达更多。
此外,女性对COL1A1和COL5A2的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在微观评价中观察到各组血管和机械受体的数量没有差异。
结论
ACL重建与残端保存应在急性损伤患者中进行,因为在这些情况下,ACL残端可能呈现最大的愈合潜力。
20文献分享 | PCL重建中胫骨隧道允许的最大角度
前言
目前,关节镜技术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中占比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机构也有能力开展关节镜临床治疗,其中交叉韧带损伤在关节镜治疗中占据较大比例。
为了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医学技术上的帮助,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侧隧道建立的角度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探讨。
文章摘要
在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时,胫骨隧道角度过大,可能会导致胫骨后壁骨折。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经胫骨PCL解剖重建时,胫骨隧道相对于胫骨平台的允许最大角度,并确定胫骨PCL附着位置的解剖参数。
本研究测量了408个正常PCL附着的成人膝关节的计算机断层扫描。采用亚组分析来确定参数与性别、年龄和身高之间的相关性。
在经胫骨PCL解剖重建时,应限制胫骨隧道的角度,以防止隧道后壁骨折。10 mm直径的胫骨隧道相对于胫骨平台的最大允许夹角(PMA)为48.2°。此外,OTD、APD、PPED、PSA值的确定,可为PCL重建中胫骨钻导器的置入部位、深度、角度等提供临床参考。
21文献分享 | 与ACL相关的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自发性愈合
我们报告了一例内侧桶柄半月板撕裂(BH)损伤,该损伤与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有关。 在一次武术比赛中病人扭伤了他的左膝,病情进展到关节疼痛和关节锁定、扭曲感。 核磁共振可以看到内侧半月板的桶柄撕裂,撕裂部位向髁间区移位,外侧半月板破裂,ACL撕裂。 经过保守治疗和理疗,间隔一年,后来的检查显示内侧半月板有自发愈合。
半月板损伤可单独发生或与骨或韧带损伤有关。较不常见的半月板病变之一是桶柄撕裂,它由纵向延伸的垂直或斜向撕裂组成,撕裂的内侧位移通常来自半月板的中心部分。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从9%到24%不等。桶柄撕裂有很大的临床重要性,因为碎片撕裂部位移位可能导致关节卡顿,因此需要手术治疗。在文献中,只有一个描述桶柄撕裂的自发恢复。
ACL起着机械性稳定的作用,从而限制了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前移和旋转。 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前移位,在内外旋转的机制中,限制外翻和内翻应力。 在功能上,ACL的最大撕裂可能性发生在旋转机制中,70%的ACL撕裂与这种旋转机制有关。 ACL损伤的发生率为每1,000名健康人每年0.24例。 韧带撕裂是由于最大承重量的过载,特别是在体育活动中。
22文献 | META分析:关节镜下手术与传统开放性手术修复II型SLAP损伤的Meta分析
对于II型Slap损伤来说,盂唇修复术、肱二头肌切开术等开放性手术都是常规的手术方法,但是缺少证据表明这些方法是否具有优势,对此,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以比较关节镜下修复和切开肱二头肌肌腱的传统手术的临床结果。
从PubMed、Medline、Emba
评价了8项研究,包括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6项观察性研究。试验的方法质量从低到中等不等。两种方法的UCLA评分、SST评分和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对于ASES评分及满意度来说,两种方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关节镜下治疗效果更好。
结论:两种方法对于修复II性Slap损伤病变都有疗效,但是关节镜下修复在ASES评价和满意度等方面来说,更胜一筹。鉴于异质性和一些干扰因素,这些结论是否适用,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确定。
关键词:肩袖、切开、肱二头肌腱、关节镜、Slap损伤、Meta分析
23文献分享 | 解剖型与非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股骨隧道长度、倾斜度分析
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中,股骨隧道长度可能导致移植物不匹配,股骨隧道倾斜度可能影响移植物的寿命。本文旨在比较解剖和非解剖两种重建类型下股骨隧道的长度和倾斜度的差别。
在这项meta分析中,我们回顾了“使用解剖或非解剖ACL重建术比较冠状面股骨隧道长度和股骨隧道倾斜度”的所有研究。索引范围从最早的索引编制日期到2018年12月31日。
有二十七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结果表明,解剖型ACL重建的股骨隧道长度明显比非解剖型ACL重建短8.66 mm(95% CI: 7.10–10.22 mm; P<0.001),在冠状位的解剖型ACL重建中股骨隧道倾斜与非解剖型ACL重建相比,倾斜度显着提高了15.29° (95% CI: 8.07°–22.52°; P<0.001)。在尸体 (7.15 mm; 95% CI: 2.69–11.61 mm; P = 0.002) 和非尸体 (8.96 mm; 95% CI: 7.24–10.69 mm; P<0.001)的亚组,股骨隧道长度类似,而尸体 (10.62°; 95% CI: −6.12° to 27.37°; P = 0.21)和非尸体 (15.86°; 95% CI: 8.11°–23.60°; P<0.001) 的亚组在股骨隧道倾斜方面差距较大。
结论:解剖型ACL重建与非解剖型ACL重建相比,在冠状平面内的股骨隧道长度和股骨隧道倾斜度分别更短和更倾斜。
24文献分享 | 半月板撕裂发展史: 关节镜评估软骨在半月板损伤后的4年内损伤最小
半月板撕裂的自然历史尚不清楚。但研究试图澄清许多方面,与软骨损伤的关系主要取决于膝关节的长期情况,但是这种证明被局限化了。
本研究目的是描述膝关节关节内状态,尤其是持续半月板撕裂症状未经治疗至少4年的软骨损伤患者。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间,一家地区医院招募了47名有半月板撕裂症状但没有直接进行手术的患者,被推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理方面的原因。术后随访持续至通过外科关节镜手术后,只有已经被确诊的半月板撕裂患者和症状仍然持续的患者被包含在内。将已经发生凯格伦劳伦斯骨关节炎四级的患者排除在外。检验使用方法是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平均随访时间为5.8年(范围:4.3-10.2年)。被选作实验样本的47名患者中发现,57处半月板损伤,25处半月板横形撕裂,32处半月板体部撕裂。
总之,29例患者具有软骨损伤(51%)。在25名半月板横向撕裂的患者中发现15名患者(约占总数的60%),32名半月板体部撕裂的患者中发现14名患者(约占总数的44%)具有软骨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发生软骨损伤的相对风险(RR)为2.5(p值<0.01),内侧损伤患者的RR为1.5(p值>0.05)。
与51%的软骨损伤和半月板损伤患者(n=29)相比,仅有12%的健康半月板(n=7)有软骨损伤(p值<0.05)。在软骨损伤(n=29)患者中,83%的患者发生股骨压缩,66%的患者发生胫骨损伤。79%为chondral IV级损伤(ICRS分级量表)。根据ISAKOS标准化,56%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损伤部位在第1或第2区,22%已经发生的软骨损伤在第3区域(内区)(p值>0.05)。
结论是,中长期(4至10年)持续性半月板撕裂症状与51%的PA患者软骨损伤有关。与半月板撕裂相关的软骨损伤通常为:损伤程度非常深,涉及股骨和胫骨侧;侧半月板损伤与同侧室关节软骨损伤明显相关;横向的半月板损伤与同侧关节软骨损伤明显相关。本研究表明:半月板损伤与软骨损伤有显著相关性。
25文献分享 | ALL重建与LET联合ACL重建的临床结果比较
前外侧增强手术可分为传统的外侧关节外肌腱固定术(LET)和当下流行的前外侧韧带(ALL)重建。然而,尚无研究比较LET和ALL重建联合ACL重建的临床结果。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并行LET或ALL重建患者的临床结果,包括前移、旋转松弛和患者报告结果。
对截至2018年3月的所有研究进行了系统搜索,没有语言限制,报告了使用LET或ALL重建方法联合ACL重建外侧关节外侧稳定术的结果,并进行了评估。两名评价者独立记录每项研究的数据,包括样本量、Lysholm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使用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的各等级膝关节松弛患者的数量。
10项研究的综合结果表明,与ALL重建联合ACL重建相比,LET术后进行Lachman试验,2级或3级膝关节的比例明显更高(10.8%, 95% 置信区间 [CI]: 6.6–17.1% vs. 1.5%, 95% CI 0.5–4.5%; p=0.001)。但是,12项研究的汇总结果表明,在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中,2级或3级膝关节旋转稳定性较差的比例在这两种技术中相似(4.9%, 95% CI 2.0–11.5% vs. 2.3%, 95% CI 1.1–4.5%; p=0.101)。两组Lysholm评分的综合改善也相似(32.3, 95% CI 26.8–37.9 vs. 25.7, 95% CI 16.7–34.7, p=0.218)。
当使用这两种方法联合单束ACL重建时,LET可能导致比ALL重建更严重的前路不稳定。然而,旋转稳定性和患者报告的结果在两种技术之间是相似的。
26文献分享 | 临床检查中对半月板撕裂会如何处理?
如何解决临床中半月板撕裂的漏诊问题呢?本文着重论述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取得了在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技术(AR)领域的极大进展。部分切除、次全切除和全半月板切除是应对不同类型半月板撕裂的选择,这些已经确定的标准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的治疗。
半月板修复最常见的标准包括:
a. 位于血管区内的长度超过1cm的垂直纵向撕裂;
b. 不稳定和可移动的关节半月板撕裂;
c. 一个知情并配合的患者,年龄≤40岁;
d. 稳定的膝关节或已经愈合、完整的韧带重建结构。
长期变形或退化的半月板自下而上依次的修复。大量调查报告指出,在被修复的半月板损伤中只有10%-15%为单纯性半月板撕裂,大多数的半月板撕裂修复伴随着前交叉韧带重建。
本文综述了临床相关的解剖、功能、修复和愈合机制、半月板附着的描述以及目前准确诊断和治疗这些半月板常见损伤的策略。
27康复案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怎么保守治疗?
半月板损伤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局限性疼痛、关节肿胀、弹响和交锁、股四头肌萎缩、打软腿以及在膝关节间隙或半月板部位有明确的压痛。
异常结果:
(1) 压痛:常见体征是沿膝关节的内、外侧间隙或半月板周围有局限性压痛。
(2) McMurray试验:可听到或感觉到弹响或弹跳;再用手抵住关节的外侧缘,控制外侧半月板,小腿内旋外翻,缓慢伸展膝关节,听到或感觉弹响或弹跳,即为该试验阳性。McMurray试验产生的弹响或患者在检查时主述的突然疼痛,常对半月板撕裂的定位有一定意义:膝关节完全屈曲到90°之间弹响,多提示半月板后缘撕裂;当膝关节在较大的伸直位产生弹响提示半月板中部或前部撕裂。
(3) Apley研磨试验:膝关节在同样位置,足和小腿向下压并旋转关节,缓慢屈曲和伸展,半月板撕裂时,膝关节间隙可有明显的弹响和疼痛。
(4) 半月板损伤的分类: 半月板撕裂的分类对诊断和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等具有指导意义。 半月板撕裂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较常见的是将其分为边缘型、中心型、纵形破裂(即“桶柄型”破裂)、前角或后角瓣状破裂及少见的半月板中部的横形破裂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膝关节异常疼痛的人群。
最近一位会员,讲述膝关节疼痛,拍了核磁,显示膝关节半月板三度损伤,髌下脂肪垫增生,脂肪垫炎;
主诉:不敢上下楼梯,走路走多了右膝不适,下蹲时膝关节肿胀感,伸膝时,髌骨下方位置疼痛,牵扯感。
检查:足弓偏低,走路步态有点拖地,右下肢力线不正,膝关节积液肿胀感➕挤压感,末端伸膝受限,股四头肌紧张,腘绳肌紧张,易代偿,臀肌力量薄弱,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薄弱,不敢下蹲,蹲下有胀痛感,关节内部有疼痛,酸痛感,目前正处于备孕期间,故选择保守治疗。
康复思路:1.手法缓解疼痛,消除肿胀2.激活股四头肌3.激活臀部力量4.改善伸膝末端受限5.改善膝关节肿胀感,挤压感6.纠正足弓,下肢力线7.强化大腿四周肌力8.强化臀肌力量9.增强下蹲功能
康复计划:1.手法放松股四头肌,髌下,臀部,髂胫束,小腿肌群,鹅足腱,足底筋膜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激活股四头肌3.四个方向直抬腿4.臀桥练习增强臀大肌力量5.蚌式开合增强臀中肌力量6.股四头肌拉伸改善膝关节肿胀与挤压感7.浅蹲过渡到深蹲练习,逐渐增强下蹲能力8.步态正确模式的纠正9.核心肌群强化10.膝关节稳定性练习-单脚站立
练完一段时间,反馈疼痛缓解,挤压感减少,肌力有所提高。
28关于“换膝盖”,你了解多少?
人上了年纪为什么会膝关节疼痛呢?到底是锻炼好还是不锻炼好?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换膝盖”)?换了膝盖能用多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话题。
在老年患者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导致膝关节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也就是老百姓经常听到的长骨刺了、关节缝隙变窄了、关节变形了等。这些都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见的临床表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往往出现在中老年患者中,起初表现为膝关节僵硬、肿胀、疼痛、无力、打软腿,逐渐会出现膝关节内翻畸形,然后随着症状的发展,会导致膝关节疼痛加重,行走困难。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膝关节疼痛的两大原因主要是磨损和力线异常。磨损是软骨缺失,局部软骨下骨硬化、高压、局部坏死并出现关节间隙狭窄、疼痛;力线异常是人们在负重站立位时,出现膝关节不能正常的分散应力,局部受压过重,不能耐受导致疼痛。
所以,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不同发展阶段,临床治疗上我们会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早期患者,我们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诉患者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负重、避免登山下蹲、避免频繁上下楼梯等,同时建议患者在急性期减少活动,并在急性期过后维持一定的运动水平,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比如步行、游泳等,目的是维持或加强股四头肌肌肉力量的训练,减少软骨磨损,控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展;对症状明显的患者,我们会告知患者口服一些控制症状、改善病情的药物,必要时可辅以营养关节软骨的药物;对一些明显有力线异常的患者,我们会选择截骨矫形术来改善膝关节的力线,适应证选择得当的患者有80%的机会可以不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对典型的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我们建议患者筛查后进行单髁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膝关节疼痛不能正常行走,关节变形严重,关节软骨磨损累及内外侧间室或同时累及髌骨关节的患者,我们建议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来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换膝盖”。
换了膝盖到底能用多久?是早换好还是晚换好?“换膝盖”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这些恐怕是大多数老年患者考虑较多的问题。对30万例患者的术后随访结果显示,置换的膝关节使用寿命达到15年的比例是93%,20年的比例是90.1%,达到25年的则有82.3%。这就是医生说的一般情况下,置换的膝关节使用寿命是15~20年的出处。置换的膝关节到底能用多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术后康复水平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所以,选择技术水平过硬的医生、具有康复能力的手术团队及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对延长置换的膝关节的寿命至关重要。那么,膝关节到底是早换好还是晚换好呢?我们先主张正规保守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也无其他保膝手段可以缓解膝关节的疼痛症状,不能改善膝关节的功能,那么可以考虑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没有特定的时间。按照老年人预期寿命考虑,一般医学界普遍认为患者在65岁前后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比较合适。患严重骨关节病的老年患者年纪大了心肺功能不好,若一味拖延,手术风险就会大大增加。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骨科手术,手术操作、术前术后的管理都已规范化,所以,患者不用过于紧张和担心。在做手术前,我们需要做好准备,降低感染风险,感染会导致术后的灾难性后果。我们需要提前处理患者身体内的潜在感染灶,比如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需要提前到口腔科处理;脚气需要提前到皮肤科积极治疗;皮疹等皮肤疾病需要提前治疗,保持皮肤的干燥完整;戒烟,控制血压、血糖等。这些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将为手术的成功保驾护航。术后的康复锻炼主要包括肌肉力量练习及关节活动度练习。术后,患者要正确使用置换膝关节,要定时复查,避免摔跤。这些都做好了,置换的膝关节才能长久使用。
29【膝盖疼痛】髌骨“出轨”与股四头肌的那些事儿
髌骨出轨不要怕,喊内侧头来帮忙!那什么是髌骨出轨了?髌骨为什么会出轨呢?那内侧头又是谁?他为什么能帮忙呢?
什么是髌骨出轨?
髌骨出轨——正常来说髌骨位于股骨滑车(轨道)上不断地滑动,如果髌骨不能在它的轨道里顺滑的运动,髌骨就会和他的轨道进行摩擦,那么膝盖可能就会出现弹响、摩擦音、甚至疼痛。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髌骨移动轨迹发生了变化呢?今天给大家从髌骨的好搭档--股四头肌入手,分析一下股四头肌发力对髌骨轨迹的影响。
股四头肌与髌骨的关系
股四头肌控制着髌骨的运动方向,也是导致髌骨不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01
从--肌纤维走行--分析
从肌纤维走行来看,股四头肌腱跨过髌骨,止于胫骨,股直肌与髌腱相连,张力相同,影响着髌骨和股骨髁(轨道)之间的压力,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的末端包含斜行部分,维持髌骨横向平衡。
02
从--发力方向--分析
从发力方向上看,股外侧头和股直肌在伸膝发力时都是施加向外的拉力,而股内侧头是四兄弟里唯一能够提供向内拉力的肌肉,这导致在膝关节屈曲或者伸展时,力量如果不平衡,髌骨被向外牵拉导致向外的移位。
3
从--股四头肌的发力区间--分析
从股四头肌的发力区间上看, 其中股外侧肌在大角度发力占优势,股内侧肌却是在小角度发力最优。
在日常生活中上下楼、下蹲时,膝关节屈伸的角度几乎都是大角度的,这就导致了股中间肌和股外侧肌的力量比股内侧肌相对强大,进一步提高膝关节在屈曲或者伸展时向外牵拉髌骨导致向外的移位的风险。
30膝盖有骨刺是怎么形成的
膝盖形成骨刺的主要原因是膝关节软骨的退变,即膝骨性关节炎。随着年龄的增大,机能的下降,膝关节的关节软骨面会出现磨损,磨损之后,它周围出现的骨刺是人体自我修复的功能之一。大家对骨刺不必太恐慌,它仅是膝骨性关节炎的一种表现而已。骨刺本身并不会引起疼痛,膝关节出现骨刺而病人又有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关节软骨面的破坏,是骨与骨摩擦而引起的疼痛,并非是因为骨刺而引起的疼痛。较多部位有骨刺,比如腰椎、颈椎的骨刺,50岁、60岁的患者拍片时,很多人均会发现骨刺,但是这些骨刺没有压迫到神经,不出现任何症状。所以膝关节骨刺也相同,它并不是引起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所以看到骨刺不必太过紧张,一般骨刺不需要特别处理,需要处理的问题是膝关节退变问题。
31膝盖骨质增生是怎么造成的
膝盖骨质增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骨质增生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膝关节骨质增生的病理改变包括膝关节软骨破坏和膝关节边缘的骨凹形成,骨凹形成是一种修复性的表现,认为膝关节骨质增生是一种退行性的改变。
二、软骨基质的改变,老年人软骨基质中的蛋白多糖会含量降低,胶原纤维会增加,软骨弹性会降低,易受损伤而发现的异常的改变。
三、膝关节滑液改变,研究表明膝关节的滑质的骨质增生,关节的滑液成分会发生改变,透明质酸含量会减少,使滑液缓解等功能削弱而造成的关节软骨破坏。动物医学实验证明手术切除膝关节大部分滑膜后或者是膝关节长期制动,均可造成膝关节骨质增生。
文章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